本报告共统计了国内985、211以及普通高校前100名,其中39所985高校中共有12所高校开设了微专业,77所211高校中有7所高校开设了微专业,普通高校前100所中开设了微专业的院校有19所。
在统计的国内985高校中,开设微专业的学校占比为33.33%,在统计的国内211高校中,开设微专业的学校占比为9.1%,在统计的国内前100名普通高校中,有19%的学校开设微专业。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高校正在筹备建设微专业。
(一)开设类型
按照合作方式和开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微专业的开设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高校内部自主开设的微专业,如山东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开设的“区块链”专业;第二类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开设的微专业,如复旦大学开设的“AI+X”微专业是由华东五校,即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合作开设的;第三类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开设的微专业,如宁波大学商学院与亚马逊公司合作开设的“跨境电商”微专业。
在调查的国内共216所高校中,第一类高校内部自主开设微专业的高校共29所;第二类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开设微专业的院校共7所;第三类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微专业的院校共3所。其中同济大学的微专业中,包含第一类和第二类两种情形。
(二)开设专业
目前,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国内开设的微专业达数185个。高校内部自主开设的微专业种类繁多,更偏重于研究型,在学校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高校与高校或者企业合作开设的微专业更偏向于实务型,在学院内部另行开设新专业,与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联合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研究调查的高校所开设的微专业中,属于工学门类的专业最多,占总体的32.97%;管理学和文学次之,分别占总体的18.38%和12.43%,其中属于文学门类的专业中多为语言学专业;随后是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理学、教育学和其他新兴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开设哲学、农学、历史学和军事学门类下的微专业。
(三)学费设置
高校对校内学生开放的微专业费用较少,大都按照学分计算,每学分大概在80~120元之间,修读微专业学分分布在12~22区间范围内。与高校或者企业合作开设面对社会招生的微专业费用相对来说更高一点,普遍在6000~12000区间范围内。
在本报告研究的38所开设微专业的高校中,共搜集到19所学校的学费情况,其中的学校占比63.16%,占比最多,处于该学费阶段的学校全部都属于学校内部自主开设微专业,在这63.16%中,其中有26.32%的学校不收学费。其中的学校占比21.05%,处于该学费阶段的学校也大多属于第一类情形,即学校内部独立开设微专业的情形。其中的学校占比最少,仅有15.79%,处于该学费阶段的微专业多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即学校与学校合作开设微专业或者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微专业。
由此可见,学费的设置和微专业的开设主体与面向群众构成密不可分。对于高校内部开设的微专业,大多数针对校内学生,学生的承受能力本身受限,且依托于高校自身资源,实现校内的资源重组,专业建设费用大大减少。而与高校或者企业合作面对社会招生开设的微专业的前期资源投入——包括但不限于师资队伍组建、课程设计、宣发费用等——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且面向社会公开,社会人员的承受能力相较学生更甚,因此在费用安排上相对高昂。
(四)学习周期
微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传统专业更加凝练,因此在学习周期上耗费时间更短。高校内部自行开设的微专业学时一般为2~4个学期,招收校内大二、大三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现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高校对外合作开设的微专业向社会招生,学习周期一般在一年,开设时间也不局限于一年开设一次,可能一年开设两次。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高校对外合作一般是线上+线下甚至全线上的结合模式,相比高校内部全线下更为方便快捷,录制网课也能循环利用,这个运行模式可以支撑其培养更多的学生。
在研究调查的985高校中,学习周期为1年的微专业占比57.9%,学习周期在1~2年的微专业占比42.1%,学习周期在2~3学年的微专业专业占比0%;而在211高校中,学习周期为1年的微专业占比27.8%,学习周期在1~2年的微专业占比0%,学习周期为2~3年的微专业占比72.2%,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各个微专业;在研究调查的前100名普通高校中,学习周期为1年的微专业占比23.1%,学习周期为1~2年的微专业占比76.9%,学习周期为2~3年的微专业占比0%。另外,国内高校微专业学习周期多为1~2学年,其次为1学年,最后是2~3学年,在调查研究的高校中,仅华东理工大学各个微专业学习周期设置为2~3年。
(五)认证模式
当前,国内的微专业的认证主体是学校和平台,采用课程项目证书的形式进行微专业认证,在认证证书里会标有微专业项目名称、学习者姓名、平台名称等信息,有些还包括课程教师或教学团队的署名、开课单位名称等其他信息。认证证书的主要用途是可添加到简历或者招聘平台上证明具有某种技能或达到专业知识水平。
高校内部自行设立的微专业证书颁发有两种方式,一是高校颁发,比如山东大学的“知识产权”微专业颁发的微专业证书为“山东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微专业证书;二是高校和内部学院联合颁发,比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开设的“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是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联合颁发的“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认证证书。
高校对外合作设立的微专业证书颁发也存在两种形式,一是高校与高校合作开设微专业,颁发的为联合培养学校共同签章的微专业证书。比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开设的“AI+X”微专业颁发的“AI+X”微专业微辅修证书,证书由华东五校共同签章。二是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颁发证书与上述形式都有所不同,是由高校和企业分别颁发微专业证书。比如宁波大学商学院与亚马逊合作开设的“跨境电商”微专业是由商学院颁发的“跨境电商微专业”结业证书,及亚马逊公司颁发的亚马逊全球开店“101•时代青年计划”结业证书。
目前,微专业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微专业都由高校内部自行开设,针对校内学生进行培养,高校内部自行开设的微专业在定位上和辅修、二学位的定位之间界限模糊,没有充分的展现专属于微专业的特色。由高校与高校之间或者校企合作的微专业建设相对较少,但其更符合微专业的目标定位,打通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壁垒,使学习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接轨。
(本部分内容节选至北京物资学院京东学院编写的《中国高校微专业研究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